发现闪耀在旅途中的民族特色

来源:知识资讯 |  阅读量: |  发布时间:2025-04-01 19:37:08

  当下,文旅深度融合步伐加快,民族文化正以其独特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为旅游产业注入新动能。从非遗、民俗技艺的活态展示到民族传统生活方式的沉浸体验,从特色村寨的智慧焕新到人地和谐发展,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创新的深度碰撞,正在重新定义旅行的意义——其不仅是人与风景的邂逅,更是一场人与文化的对话。我们正真看到的不单单是产业价值的提升,更是文化基因的延续。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让民族文化在创新传承中绽放光彩,让旅游产业在文化赋能中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正是新时代文旅融合的应有之义。

  聚焦:当文化自信融入绿水青山,当传统智慧赋能产业创新,美丽乡村建设便不再是简单的空间改造,而是升华成了一部“民族精神与自然生态”双生共荣的立体史诗。

  镜头: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的阿者科村坐落于哀牢山顶、梯田云海深处,此前仅有一条崎岖土路通向外界,严重制约当地经济的发展。2024年,这个哈尼族古村落摇身一变,被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评为“最佳旅游乡村”。这样的转变离不开“阿者科计划”的推动。

  当外界以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需要“推倒重建”时,“阿者科计划”证明:最好的发展是让传统自己长出现代的模样。作为这项计划的发起人,中山大学教授、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主任保继刚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正常采访时称:“‘阿者科计划’强调对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对梯田的种植维护,实行村集体企业主导的旅游开发模式,让村民在获得旅游分红的同时,自发保护传统村落,达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阿者科村完整保留了森林、水系、村寨、梯田“四素同构”的生态环境,在耕作历史中形成了“森林在上、村寨居中、梯田在下,水流穿梭其中”的生态系统。游客来到阿者科,既能赏梯田、看山水,又能深度探索哈尼族民间传统文化和农耕文明。

  阿者科村以“观光+体验”为核心,带动村民参与旅游经济,形成“门票+体验+创业”的多元收入结构。据保继刚介绍,一方面,他们对村庄进行了包括规划游览路线、景观节点,配套旅游设施(厕所、展览等)在内的封闭式设计,完成后将参观村落的门票费用定为每人30元(这也是阿者科村的主要收入来源);另一方面,成立村集体公司,将这里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比如织布染布、农耕(插秧、收谷等)、采摘野菜等设计成旅游体验产品,村民通过参与执行赚取劳务费,公司盈利则纳入集体收入,村民每年享受两次分红。此外,随着游客增多,部分村民开办餐厅、农家乐,拓展经营。

  据了解,不久前,阿者科村的村民们迎来第11次乡村旅游发展分红大会,总金额44.8万元,最高分红8000元,全村65户人家户均分红6892.3元。

  聚焦:当传统村寨变身沉浸式剧场,当非遗、民俗技艺转化为互动体验,当古老传说通过数字技术重现生机,景区便不再只是风景的容器,更成为文化传承的活态博物馆。

  镜头: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的喀斯特峰林深处,一座座青翠的山峰如巨笋破土,云雾缭绕间,峰林布依景区宛如一幅流动的水墨长卷。景区内有孤峰、石笋、石芽、漏斗、溶洞等多形态地质景观,并以“水”为中心,依山建造了600余栋布依族各种形态的民居建筑及配套设施。

  贵州峰林布依文化旅游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国明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让游客沉浸式领略非遗魅力、近距离感受布依族民族文化,是景区的宗旨及核心内容。

  依托黔西南州优质的自然资源和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规划配备沉浸式布依族非遗体验、民俗表演、短视频旅拍基地等文旅项目,峰林布依景区迅速“出圈”。

  夜晚的峰林布依景区人头攒动,万盏灯火装饰在布依吊脚楼的屋檐下,错落有致,明艳温暖。才刚踏入景区,中国城市报记者恰好赶上开寨仪式,低沉的铜鼓声从古寨深处传来,一排排身着靛青色土布对襟衣的布依族汉子,肩扛雕刻着图腾的枫香木寨门柱,踏着鼓点缓步而来。寨门前,头戴银雀冠的布依族“摩公”(祭司)手持竹枝,吟唱开寨歌,苍凉的调子在山谷间层层回荡;三道由姑娘们把守的竹竿拦门酒横亘在石板路上,牛角杯盛满自酿的“便当酒”,游客需对唱布依山歌或饮尽米酒方能通行。

  景区内,布依婚俗巡游、八音坐唱、布依戏等沉浸式演出生动展示了布依族生产生活场景和民俗风情风物,再加上纺织、蜡染、竹编等独具特色的布依族传统手工,让游客切身感受到了布依族文化的动人魅力。

  远处,两名铁匠用柳木勺舀起熔化的铁水,对准高空抛洒,1600摄氏度的金红色铁液瞬间炸裂,化作万千流星穿透夜幕;无人机在夜空中飞舞,来回变换队形,织就一幅幅美丽的画作。

  据统计,峰林布依景区自2024年2月5日开园试运营以来,累计接待游客已突破500万人次。吴国明介绍,目前,景区内入驻的餐饮、民宿、文创店等有120家,形成了丰富多元的旅游业态,解决了800余人的就业问题。景区的强劲发展带动了附近村寨1000余人的就业,促进旅游综合收入近1亿元,为当地经济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聚焦:旅游民宿不仅是游客休憩的驿站,更成为民族文化活态传承的生动载体。以民宿为媒,让民族文化“见人见物见生活”,既为旅游注入独特魅力,也为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辟新路径。

  镜头:延吉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首府,从其定位就显而易见,这里是朝鲜族的聚居地。不少游客尤其是年轻游客会慕名前往延边大学网红墙打卡。这其实是一个商业中心的外立面,上面挂满了中朝双语霓虹灯牌匾,夜晚时分五彩斑斓。一家名为“爱屋”的民宿,以朝鲜族风格著称,就坐落在网红墙旁边,颇有一种“大隐隐于市”之感。

  原木色的木格推拉门正是“爱屋”的房间入口,推门而入,一股暖意扑面而来,矮桌上一盏大麦茶氤氲着热气。屋内色调以原木色、白色为主,搭配靛蓝、朱红等传统韩式配色,地上随意散落着坐垫或蒲团。

  民俗体验持续火热,不少游客喜欢入乡随“服”,将文化传承体现在身上。女性可试穿朝鲜族传统短衣与长裙,男性可着马甲与宽松长裤,再配上一把白松扇,就可轻轻松松实现富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旅拍”。当夜幕低垂,纸灯笼的光晕映在传统民画上,仿佛能听见伽倻琴的余韵在月色中流淌……

  “我希望全国各地的游客都能到延吉体验地地道道的民族特色。”“爱屋”房东香香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她把朝鲜族风格“搬”进了自家民宿,让游客不去民俗园打卡就能体验到朝鲜族的生活日常。

  我叫王瑞,是一名北京市民。大学时,总有外地同学问我,来北京游玩的第一站推荐去哪儿?我心目中名单的第一位就是故宫。

  故宫就像一座会“变身”的老房子。从前,故宫是明清皇帝的家,所以规矩很多,红墙黄瓦不是随便用的,台阶数、屋顶神兽数量都代表皇权等级。大臣进宫要磕头,宫女太监走路都得按固定路线。

  现在,故宫是全民的文化宝藏。大家不仅能逛故宫,还能在古代皇帝的寝宫前;以前大臣跪着汇报工作的地方,现在成了展览厅,用手机扫码就能看文物故事。

  如今的故宫,又变成了网红。尤其是在文创方面,简直脑洞大开,比如朝珠做成耳机,奏折变成笔记本,连故宫屋顶的脊兽都成了盲盒玩具。原本严肃的宫殿元素,也变成了年轻人追捧的“国潮”风貌。

  更有意思的是,就连猫咪也是故宫的“代言人”。故宫野猫被网友做成表情包,并被注解:“其实它们在古代是‘宫廷御猫’,现在兼职卖萌吸引游客关注历史。”

  我眼中的故宫更像一位600多岁的老人,既会讲明清的老故事,也会玩直播、搞联名。它证明民间传统文化不是摆在博物馆里的“老古董”,只要找到和现代人沟通的方式,紫禁城的红墙里永远能有新故事。(中国城市报记者张亚欣整理)